李献容恍惚间又看到了分娩梦境中那团火焰,本来只是偶然溅落在黑暗中的小小火种,却日复一日地涨大,像优雅的野兽张开利齿和爪牙撕破阴影,又像疯长的野生藤蔓在蚕食着黑暗。
“河间王云缵虽然辈分高,但年纪与先帝仿佛,后来被选为先帝伴读,俩人情分非比寻常。”
李献容慢慢抚摸着女儿的头发,娓娓道来。对幼女的照顾和回护,对继承人的期盼和希冀,以及对不可能的神迹的仰望和兴奋,种种情绪搅合在她心里,让李献容总是恨不得将肚子里所有的东西都掏出来喂给女儿,让她快些、更快些地长大。
“据说,先帝厌恶太后临朝听政久矣,曾密诏各州刺史助自己夺权,此诏书就由河间王代写。”
李献容出自世家大族,嫁入的也是神都一流高门,交往的全是朝廷显贵、皇室宗亲,人脉深厚,才能探听到如此重要的私密消息。与舅舅带来的信息比对来看,含英第一次如此清晰的了解天下局势,因此听得十分认真。
她早就猜到自己的身世不简单,否则出身高门的阿娘不会隐居深山,至今才联系族人,而舅舅的来访似乎预示着桑梓村隐居生活的结束,恐怕她们母女不日就将卷入这等血腥的争斗。为了保命,她得尽可能多得吸收外界情报,以免日后中了陷阱还懵然不知。
此刻,含英的脑子飞速转动,生怕对重要信息有所遗漏,而听到先帝选择与各州刺史合谋这处,不禁暗自叹息,这是饮鸩止渴啊。太后只有他一个儿子,两人对于权力的争夺还能仅限于萧墙之内,可一旦引入外人,尤其是掌握军权的刺史,恐怕皇室倾覆就在旦夕之间!
对于这堪称大燕版“衣带诏”的事件,太后的势力几乎立刻做出了反应。
大燕武泰元年春二月,帝崩于明光殿,谥号孝桓皇帝。太后哭,泣不下。
比正值壮年的皇帝离奇暴毙更糟糕的是——孝桓帝没能留下后代!这个惊雷滋长了世家和宗亲的野心,有人想粉饰太平、有人想天翻地覆、有人想浑水摸鱼、有人想李代桃僵,整个神都城的三月,你方唱罢我登场,太后、朝臣、世家、宗亲,一个个粉墨登场,最后引来了一只吃人的老虎——并州刺史乙速孤显。
这位边镇将领此刻迎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高光时刻。蜚声朝野的弑君传闻使得太后失去了临朝听政的大义名分,孝桓帝连个继承人都没有就直接暴毙,大燕宗亲为了争这个位子打破了头。世家高门频繁串联,为从龙之功积累更多筹码,甚至有人提出应当示好正率领并州军向神都进发的乙速孤显,借此逼迫太后和朝臣,拥立自己属意的主公登上皇位。
而在诸多威胁、拉拢、警惕的目光之下,乙速孤显一把掀翻了这局正上演着复杂又隐秘的政治博弈的棋盘,攻破了守卫孱弱的神都城门,用马蹄和刀剑驱赶两千多位公卿和重臣,并太后及其宗室一应人等,于神都西郊的雒水之处,沉河!
衣冠涂地,尸骨相枕,血流漂橹,水流为之断绝。
“雒水之变后,乙速孤显及其手下杀尽公卿,拥立颍川王云瑞的第三子,河间王云缵登基,加封自己为天柱大将军、大丞相,受封公爵,建号为‘赵’。赵公提拔心腹亲信,占据朝廷要职,权倾朝野,其女原为孝桓帝的贵嫔,再嫁陛下为皇后,把持后宫。”
“此后,宫内宫外,乙速孤的骄狂煊赫之势如烈焰冲天,比起霍光、董卓之流,有过之而无不及。”
“等等,陛下既为颍川王第三子,那他的两位哥哥呢?”含英疑惑道。无论东西方,嫡长子继承制都是皇位承继的默认规则,尤其大燕极重门第和嫡庶。
据说出身冯翊谢氏第二房的谢澄时任尚书仆射,性情执拗,威严深重,因中书舍人乃谢氏庶子,多次拒绝这位族兄的拜谒,中间无论是亲朋、还是好友,甚至连亲外甥也说不动他。谢澄曾在酒醉后指天立誓,不与此人相见!将这位中书舍人气闷得生出病来。
因此,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则河间王不会越过两位嫡兄,被拥立为帝。
“雒水之变时,两位郡王不幸薨逝了。”李郎君犹豫了一下,轻声解释道。“据传是被赵公用棍棒活活打死的,同时遇害的还有丞相云劭、司空云袭、太傅云直等宗亲重臣。”
所以这个天大的馅饼才掉到了河间王手中,含英想,从帝位归属上看,他称得上是最大赢家。
河间王云缵到底在雒水之变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含英不由得细细思量起来。是书写密诏,甘愿在事有不谐时为先帝顶罪的孤胆忠臣“董承”,还是出谋划策、主动提出引入四方猛将兵谏太后的激进派“袁绍”,抑或是有意无意和乙速孤显达成政治默契、最终登顶的傀儡皇帝的“汉献帝”。
“乙速孤显仗着兵锋之利在神都肆意滥杀,可他能杀尽中央朝廷,却杀不尽地方百官、豪强地主。”这是连出入撑起天子仪仗,逼迫满朝公卿列队相送的董卓都做不到的事。在皇权至高无上的封建时代,弑杀太后、废立皇帝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事,东汉末年的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