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70年代结婚兴的是"三转一响"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那会儿好多美女为了这四样魂牵梦绕,又有好多帅哥为这愁白了头。由于成都是平原地区,成都人几乎都会骑自行车,所以"三转"中自行车便排在了第一位。
我迄今为止已经拥有过7-8辆自行车了,不是我炫富我的朋友一般都是这个数。不是自行车不经"培整"(四川方言:粗暴的使用)而是偷车团伙的势力太过强大了,他们把很多高科技和"千门八将"的手段都运用到了这个领域,简直让我们防不胜防!不信我们统计一下,请自行车被偷过的朋友举手看有好多?
记得我是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会骑车的,当时有车的家庭一般都是成年男人专用,女人和小娃娃只有坐杠子和后面衣架子的资格。短途还好点,长途坐下来整个腿已经全麻,根本挪不动步子。一般要十几分钟后腿脚才慢慢恢复知觉,和现在在抽水马桶上长时间耍手机的结局一样!
那时候自行车都要凭票购买,24款女式弯杠平车很少,较普及的是男式的直杠26款。品牌首选是“凤凰”然后“永久”“飞鸽”次之,四川产“峨眉”是质量最差的。28款的我们叫它加重,一般是莽娃儿些骑的。这种重型自行车不要说搭一些普通货物,就算在衣架子上坐一个两百斤的胖子也照样可以蹬得动!
当年我家住东华正街离市体育场不远,穿过大有巷就到了,宽阔的体育场环形车道是学车的绝佳场地。我开始学车也是用的老爸的26款凤凰,起初还是在隔壁李秀蓉姐姐的鼓励下学的。
学车先学"滑";一般大人在后面掌到坐凳,我们趴在笼头上两眼盯紧前方使劲握住方向把手,左脚踏在脚踏板上右脚使劲蹬地。殊不知手越握紧越是掌握不好平衡经常按翻,有时太快后面的大人来不及刹脚,也会趔趄的扑个穿穿!自己被摔得鼻青脸肿那是很正常的事。
再学骑"叉壳儿",就是对平衡能力的升级,即:依旧握紧车笼头儿把手、右腿从左侧穿过三角架踩在右边的脚踏板上、左脚正常的踏住自行车左侧的脚踏板,然后上下使劲自行车便在这畸形的动作中行驶起来了!这种骑法一般适用于人小车大,只能蹬半圈十分滑稽费劲。
当这两个动作基本娴熟后,平衡的感觉也就找到了。接下来的起滑、上车、蹬骑便基本可以连续到位了,当然还需要摔几个"饿狗抢屎",这项技艺便基本出师了。一般小娃娃在小学5年级左右开始学习,基本上是爸爸或哥哥些在担任教练。想想当时学车的场景很有一种勇敢的幸福!
上初二的时候同学们基本都有自己的自行车了,有的条件好的男生骑着崭新的全链盒花鼓刹凤凰、永久,转铃清脆的一响无数的女生回头!我初中在二十四中,从家里步行需要半个来小时,一直想有一部自己的车。不过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向父母开口。
后来看到同学袁强和林军都买了车,才忍不住"慷慨激昂"的向父亲提出了有生以来最奢侈的要求!老爸没有生气反而慈祥的笑了,他说我初中二年级了可以骑车上学了,不过我是近视眼骑车一定要注意安全。
一个月后父亲从"会府"二手市场上为我买回了我人生的第一辆九成新的"飞仙牌"自行车,这个牌子的车我至今未见过第二辆。老爸说买成五十元钱(当时50元相当于大半月工资了),产地是山西的重工业城市太原质量肯定不错。并且强调是从一退休老工人手上买的肯定不会是贼货,购买时还喊对方打了条子的喊我放心用。
第二天我就开心的骑着这辆人生的第一辆车上学去了,记忆中这条路忽然变得很短,几脚就蹬拢学校了。
这辆"飞仙"除了镀铬部分通体都是黑色,车的后护泥板尾灯上方印着"敦煌飞天"的白色图案非常的醒目,就算是在万车队列中我也可以一眼认出来。从此我的这辆"飞仙"陪我上初中、高中、把弟弟搭去过文家场奶奶家、也一起去过动物园、在学校附近跟踪过二班的女生也和男同学一起去匪(调皮)过!为了不被小偷惦记,每天我都把他扛上七楼我的家中。
为了逃课,我初中时候就混进了【成都市业余体校摔跤队】直到高中二年级打完1988年的全国城市运动会......
记得有一次放学回城北训练基地,正好遇见了渡口(现为攀枝花)队的一师兄。他正好有急事便借我的车一用,后来才晓得尼玛他是去帮人扎场子。这位老哥是75公斤级全国摔跤冠军,出手极其麻利据说一个"过臂摔"对手就被丢翻。撤退的时候我的"飞仙"最终没有能跑过警察黍黍的摩托,连人带车被弹进了局子。
我当时不晓得情况,左等不回来右等也不见人。训练的时候老是打晃,结果被李教练几皮鞭产出一背的猪儿虫!
后来我找到渡口队的教练陈指导,他说这位师兄有个亲戚在曹家巷开豆花饭,我马上和队友林军一起去找。我坐在林军的车上思绪万千预想了无数个结局,屁股下面是林军的永久牌新车,心说当时他咋个就会借我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