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历史军事>穿越之我在香港> 第一六四章 我不想做孤魂野鬼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六四章 我不想做孤魂野鬼(4 / 4)

时有慈善救济;身死异地,葬入义山,或运回故乡。如美洲的苦力华工遗骨。,侨团组织船只千里迢迢运回故土安葬。在20世纪美国华侨社会中,会馆是权力机构,负有保护照顾同乡的责任。移民初抵,侨团派人接应到会馆登记注册,并暂时安顿下来,等待找寻、安排活计,淘金热期间还贷款资助乡亲前往矿区。回乡之前,也要经会馆查实已经偿清债务。侨领则极类似于中国基层社会的乡绅。在传统中国,科举及第、官品高低、土地的多少是人们社会的位高低的表征,乡绅是农村社会的无冕领袖。在华侨社会,官品、科举都与之遥远,唯有财富成为社会地位的标尺,商人遂成为桥领,他们的作用比传统社会中的乡仲更大,在某种程度上兼为华侨自治社区的“父母官”

会馆是华侨社会的中枢,严格说来是华侨社会中各地域利益集团的组织,从而表明华侨社会自成一个矛盾纷呈的社会,并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土著社会。

如果华侨分散于土著人口之中,融合于土著社区,华侨之间没有利益冲突,就难以发生频繁的有组织的内部争斗。华侨华人方言群之间的这种矛盾,盘根错节,直至今日也没有完全消失。华侨社会与当地主流社会隔离的相对独立性,使移植异域的中华文化得以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

华文学校普遍兴起,讲授四书五经,灌输中国传统价值观念。1902年开始创办中华学堂,除讲授现代新学外,其办学宗旨仍然是:孝、悦、忠、信、礼、义、廉、节。现代化学校从此逐渐增多,各地华校创办者都希冀:“他日斯文蔚起。人人知周孔之道,使荒取遐域。化为礼义之帮。”华文学校一直处于中国政府教育部的间接控制之下,至二战前趋于鼎盛,二战之后更达到高峰。华文报刊自19世纪后期率先在海外出现,至21世纪上半叶,东南亚、北美等地大量涌现。它们自视为中国报纸之列,报道祖国事件,关心中国政治,宣传中国文化,它们在维护中国认同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维新派与革命派,都以侨报为阵地,大开笔战,展开激烈的论争。强烈的中国政治色彩主导了侨报,增强了华侨“中国人”的意识。

但是,不管怎么论争,在他国混的再好,再有名望,华侨都自视为飘零的过客,祖国和故乡才是他们的终身寄托。即使客死番地,也想托骨归乡,不能遗骨异地。否则就觉得背弃祖宗庐墓,数典忘祖。

所以,当林子轩的话依托香港各大报纸,还有胡文虎这个在东南亚影响力巨大的“报业巨子”麾下的十几份大报的宣传,传到南洋乃至欧美等国家的华侨华人聚居地之后,立即就引起了一场共鸣!

突如其来的共鸣!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