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历史军事>却忆安石风流> 第二章 家族,家风(2)——祖父与大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章 家族,家风(2)——祖父与大伯(1 / 5)

首先,有必要介绍一下陈郡谢氏家族的渊源。

前文写道,谯郡桓氏家族的祖上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大师桓荣,又是齐桓公的后裔。而谢氏家族的渊源,似乎要比桓氏家族深得多,这个渊源,还要追溯到西周时期,谢氏的祖上,正是周宣王的母舅,申国的开国之君——申伯。谢氏家族的姓氏来源,就与申伯有关,《邵思姓解》中,这样记载谢氏家族的来历,“周宣王后申伯食采于谢,因而氏焉”,申伯当年被周王室封在了谢邑,所以这一支的后裔,就以“谢”作为姓氏。

那么,谢氏家族又为什么也被称作“陈郡谢氏”?那是因为谢氏家族祖居陈郡阳夏,也就是今天河南太康,当年,申伯所封的食邑谢邑,就是位于今天南阳、唐河一带,而谢氏家族的祖居地,距离古谢邑也不过几百里的路程。所以,后世的史学家就推断,谢氏家族很有可能是从古代谢邑迁徙于此。

而开启谢氏家族家风传承的始祖,不是别人,正是谢安的祖父——谢衡。谢衡是陈郡谢氏家族的第一代“掌门人”,是谢衡开启了“雅道相传”、“诗书传家”敦厚儒雅的家风,谢安的政治家气度,一部分脱胎于他的祖父谢衡。

提及谢衡的父亲,也不是籍籍无名之辈,谢衡的父亲,名叫谢缵。关于谢缵,《晋书·谢鲲传》中,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几句,“祖缵,典农中郎将。”谢缵这一辈子,只做到了典农中郎将一职。

那么,典农中郎将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这是三国时期曹魏设置的一种官职,分为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胡三省注引《魏志》中说:“曹公置典农中郎将,秩二千石;典农都尉,秩六百石或四百石,典农校尉,秩比二千石。”典农中郎将主要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等事务,职权堪比太守,相当于“后勤部长”,连西晋王朝的奠基者司马昭,都曾经担任过典农中郎将。而谢缵便曾经当过曹魏的典农中郎将。

可惜的是,谢缵在史书中的身影,仅仅留下了这样简单的几笔,之后便在史书文献中销声匿迹了。因此,我们无法推断出谢缵之后的人生轨迹,也无从得知关于谢缵的另外事迹,所以,谢缵不应该被当作是谢氏家族的始祖,应该是从他的儿子谢衡开始算起。

虽然,史书中对于谢衡的记载也不多,甚至,《晋书》中,都没有一篇有关他的独立传记,只是在《晋书·谢鲲传》、《晋书·贾谧传》、《晋书·礼志》中偶尔提及。可是,从稀少的文字记述中,依旧可以看出谢衡的风骨,一种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敦厚与守正。

“硕儒”,是对谢衡最为恰当的评价,可见,谢衡不仅是一般的儒士,而是儒者中的翘楚。这与谢衡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咸宁五年(279年),晋武帝司马炎平灭东吴,“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统一全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乱世。统一全国之后,晋武帝励精图治,努力发展生产,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治世——“太康之治”。

在国家初定,四海升平的盛世背景之下,作为正统的儒家思想,开始发挥起了重要作用。早在西晋立国之初,晋武帝司马炎便确立了“以儒治国,以德治国”的治国思想,李密《陈情表》中都说,“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统一全国后,西晋统治者更需要用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因此,许多满腹经纶的儒士,纷至沓来,步入朝堂,而谢衡便是他们其中的一位,据《晋书·礼志》记载:

宣景戎旅,未遑伊制。太康平吴,九州共一,礼经咸至,乐器同归,于是齐鲁诸生,各携缃素。武皇帝亦初平寇乱,意先仪范。其吉礼也,则三茅不翦,日观停瑄;其凶礼也,则深衣布冠,降席撤膳。明乎一谦三益之义,而教化行焉。

步入朝廷之后,太康元年(280年),谢衡被任命为守博士。博士并不是指的是现在大学中的博士学位,在古代,博士本来是指博学多闻的饱学之士,《战国策·赵策三》中有过记载:“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博士也。’”

到了秦汉,博士便成为了一种掌管图籍,通晓史事的学官。西汉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增置《易》、《礼》博士,与文、景时期的《书》、《诗》、《春秋》,合为“五经博士”。博士虽然品阶不高,但却极受朝廷和社会的尊重,所以,担任博士的人选,一定是博学多闻的饱学之士。谢衡能够胜任守博士一职,足见他的博学是公认的。

谢衡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儒家知识分子,精通儒学经典,信奉儒家思想,当初正是以儒学入仕。也正是因为儒学,才为谢衡在官场上的升职提供了不少便利。关于谢衡的“官场升职记”,史书上只是一笔而过。

到了晋惠帝时期,元康元年(291年),谢衡升任国子祭酒,《晋书·谢鲲传》记载,“父衡,以儒素显,仕至国子祭酒”。早在咸宁二年(276年),西晋政府就创办了一所专门培养贵族子弟的高级学府——国子学,其目的也是为了拉拢士族。谢衡出任国子祭酒,其实也就相当于中央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