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说桓温是一个权臣,是一个权欲膨胀的野心家,独揽东晋军政大权,清除异己,党同伐异,甚至企图篡夺晋室江山,致使司马氏天下差点儿江山易主。可是,从客观的角度来讲,桓温起初并没有篡夺江山的野心,他最初平定蜀地、两次北伐,拼命地建立军功,不断地攫取权力,纯粹是为了桓氏一族在险恶的朝堂角斗中站稳脚跟。所以,桓温必须要获得权力。
然而,权力会改变一切,一旦尝到了权力的甜头后,胃口就会越来越大,收都收不住。随着桓温手上的权力不断扩大,他也逐渐产生了一些其它的想法,这就是野心,一种要将江左乃至天下纳入囊中的野心。
可以说,自从第二次北伐大获全胜之后,桓温从最初要把桓氏企业做大做强的纯粹,开始转变为企图染指最高皇权的狼子野心,也想过一把“皇帝瘾”,他甚至曾经将自己比作晋王朝的奠基者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兄弟:“为尔寂寂,将为文景所笑”。并且,桓温还为后世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遗臭万载邪!”意思是,大丈夫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吧!
在桓温看来,当皇帝并不是他司马家的专利。不要忘了,司马家的皇位是怎么来的?是夺老曹家的。老曹家的皇位是怎么来的?是夺老刘家的。汉、魏、晋三代,王朝皇位更迭皆是如此,都是以一种非正统的篡逆方式得来的,风水轮流转,这皇位殊不知也该轮到桓温和桓家了。更何况,如果按照吕余庆先生的考证,司马家与桓家有着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在桓温看来,这是司马氏欠他们桓家的。因此,桓温便萌生了觊觎九五之尊的野心,他决意要取代晋室,夺了司马氏的天下!
除了桓温的个人野心以外,还存在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桓温年事已高,如今的桓温,已不是当年那个年纪轻轻,就拥有一方州牧之权的政坛新星了。太和三年(368年),桓温登上权力巅峰的这一年,他已经五十六岁了,年近六旬,早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身体的日趋衰老,让桓温渐渐感到不安。比如,《晋书·桓温传》中记载的一个故事,便是极好的佐证:
温自江陵北伐,行经金城,见少为琅琊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
当年,桓温第二次北伐时,途经金城(今江苏句容北),看见了自己年轻时担任琅琊内史亲手栽植的柳树,如今已经有十围那么粗壮,不禁心生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说完,桓温抚摸着柳条,触景生情,潸然泪下。
即使桓温再怎么雄才大略,野心勃勃,他也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功业无穷,年寿难永。岁月是无情的。或许,桓温可以赛过一切,可他唯独赛不过的就是时间。可以说,桓温此时完全就是一种赌徒的心理,他想要在垂暮之年赌一把。因为,桓温已经没有时间耽搁了。
所以,桓温想要通过一个更简易、更快捷的方式,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什么方式?北伐灭燕。桓温意欲发起第三次北伐,一举灭掉北方的头号强国——前燕,借此扬名立万,迫使晋廷为自己“加九锡”,从而取代晋室,实现自己的称帝梦。就这样,第三次北伐,便在桓温精心策划的夺权阴谋中拉开了帷幕。
前两次北伐,桓温的对手分别是前秦和羌人,而这一次,他所面临的敌人则是北方第一强国——前燕慕容氏政权。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中,塑造了一个叫“慕容复”的角色,心心念念光复大燕,甚至最后为此疯魔,而这个“慕容复”,正是前燕慕容氏的后裔。
为什么桓温将第三次北伐的目标锁定在了前燕?首先,前燕是北方第一强国,幅员辽阔,全盛时期的统治地区,包括冀州、兖州、青州、并州、豫州、徐州、幽州等地,占据着今天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大部分地区,人口众多,经济繁荣,若能一举灭燕,则将大半个北方收入囊中,必然可以立下不世之功。到时候,桓温可以凭借灭燕的赫赫战功,名正言顺,逼迫晋室禅让。
其次,此时的前燕朝廷,因为内部的权力斗争,致使政局动荡,派系林立,给了东晋可乘之机。怎么回事呢?原来,太和二年(367年),战功赫赫的前燕太宰慕容恪去世了。慕容恪是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的第四子,景昭帝慕容儁之弟,是十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堪称鲜卑族的一代“军神战魂”!
慕容恪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领兵作战,征战多年,经常可以以少胜多,战功卓著,几乎从无败绩,没有打过一次败仗。慕容恪戎马一生,其战绩足以彪炳史册:征抚辽东高句丽,巩固了慕容氏辽东霸主的地位;指挥鲁口之战、野王之战;以“连环马”之计,生擒天下第一猛将冉魏皇帝“武悼天王”冉闵,消灭冉魏政权;力夺洛阳......因此,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万绳楠先生,曾经高度评价慕容恪是“十六国第一名将”:“慕容恪以其惊人的战绩,被后世誉为‘十六国第一名将’。”
正是因为慕容恪功高盖世,战绩显赫,前燕朝中,无人可出其右,故而,景昭帝慕容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