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派教法观法就完全建立起来了。
我们再看最后的蕅益大师。
迄明末蕅祖旭公,有感天台教观,文广义深,初学难入,乃删繁取要,编著《教观纲宗》,发明教观之宗,引导初心,咸获教观之旨。以上诸师是为天台教观法脉之传承也。
天台的教观透过三大祖师的修证、弘传,到最后四祖的章安灌顶尊者的整理,已经完整了。但是到了明朝以后,天台教观好是好,有一个问题,就是对我们凡夫来说,文广义深,初学难入。体系太庞大,末法时代大家时间有限,很多的生活、休闲,扣掉以后,剩下学佛的时间太少了。
所以蕅益大师有感于末法时代的这种状况,必须删繁取要。他建立了一套体系,让大家很快地能够掌握天台的思想,不是花五年十年,而是简短的三个月就能够掌握天台的整个纲要,所以他就把整个天台的三大部五小部,会归成一本非常重要的课程,叫《教观纲宗》。在因地上,发明教观的宗旨;在果地上,能够使令大家成就教观的功德。
以上诸师,是天台教法观法的法脉传承。所以我们这次的标题,叫做天台《教观纲宗》。天台教观,是我们究竟的目标。要深入天台教观,学习《教观纲宗》是我们的下手处,我们透过《教观纲宗》来深入天台教观,所以这次课程的标题叫天台《教观纲宗》。
好,以上我们把天台宗的五位祖师做一个简要地说明。
甲二、修学宗旨
乙一、约教相释
(一)开权显实 —— 明如来设教之始终
接着我们看甲二的天台教观的修学宗旨。
天台宗旨我们分成两部分:一个是约教相;一个约观行。先讲教法,再讲观法。
先讲教相。天台宗的教法,最初是根据《中观论》、《大般若经》,但是到了慧思禅师的时候,就转为法华思想了,智者大师更是。所以整个教法主要是从《法华经》建立它一代时教的理论基础。一般解释《法华经》是分成两块:《法华经》叫做一佛乘的因、果。什么叫一佛乘呢?这个“一”,就是整合的意思,就是佛法是可以整合的,而不是禅宗修禅宗的,净土宗修净土宗的,三论宗修三论宗的,佛法不是切割成各块各块的,吾道一以贯之,每部佛法的经典对我们都是有帮助的。如果你会整合的话,可以整合成佛道的因地跟佛道的果德。
《法华经》从〈序品〉到第十四品〈安乐行品〉,讲到一佛乘的因,开权显实。从第十五品〈如来寿量品〉到二十八品〈普贤菩萨劝发品〉,讲到一佛乘的果。在教法有因法跟果法。
先看《法华经》讲因法,开权显实,说明如来施设整个教法的始终,佛陀刚开始是怎么样为实施权,最后又是怎么样开权显实。
先看佛陀在说法时为什么要为实施权。我们先念一遍。
《法华经》云:“ 舍利弗 ,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着,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 , 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先讲权跟实的关系。权,是一时的方便;实,是究竟的目标。举一个例子。我们的目标要去拿十层楼上的宝珠,但是总要有个下手处,就是楼梯了。我们必须设计每一层要有楼梯,让我们能够慢慢地走上去。虽然楼梯不是目标,但是它是一个权。也就是说,虽然我真正的目标是要达到 A,但是我现在还不行,必须先透过 B,先加行三个月五个月,然后才有办法达到 A。
所以在佛法的权实当中,修行变成很圆融灵巧,有一时的方便,有究竟的目标。只要掌握这个,对成佛之道是非常好的。不能一口咬定只要目标,或者一口咬定只要过程,不可以这样。
一个成功的修行者,为什么能够在很快的时间解决问题呢?他能够掌握权实之间的关系,知道这个时候需要什么,也知道未来的目标在哪里;他能够把握现在的下手处,也能够掌握最后的目标。
佛陀在说法时,一开始是先讲方便,再讲究竟。佛陀为什么要施设方便呢?我们看,佛陀的本意。
他说,“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这段经文的前面讲到过去诸佛在说法时是广设方便,设立了人天乘,设立了二乘,设立了很多菩萨的果位,释迦牟尼佛说,我也是遵循佛陀说法的目的,先施设方便。
为什么要施设方便呢?因为佛陀深知众生心中有不同的希望。每一个人学佛的希望都不一样。有些人希望来生做个大国王,他认为成佛之道不急,先享受人生的快乐,等到享受够了,才愿意了生脱死,才愿意成就佛道。有些人他不想直接成佛,喜欢空性的寂静,喜欢先成就二乘的果位,在那个地方休息一下,才心甘情愿继续往前走。
也就是说众生心中,对学佛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希望。为什么各有希望呢?因为身心所着,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不一样。有些人小时候受过什么样的刺激,留下一些影像,对他未来成佛之道是有影响的,除非他能够经过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