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玄幻魔法>天台教观纲宗> 第2集《天台教观纲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集《天台教观纲宗》(5 / 7)

楞严王三昧把这些影像整个清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不能把影像清空,带妄修真,夹带小时候心中的影像来学佛,这种影像就会产生一定的误导,他就不会想要直接成佛。但也没关系,作为佛陀,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方便而为说法。

不能说这个人不想学佛就把他放弃了,那这个人就学外道去了,不是更糟糕吗?佛陀说,没关系,因为你的成长过程可能吃了很多苦,所以叫你直接成佛,你有一点心不甘情不愿,先享受几生的快乐。佛陀就施设了人天法,讲五戒十善,佛陀说修五戒十善对你最适合了。

有些人对三界非常厌恶,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要他生生世世“众生无边誓愿度”,他根本发不出来。他厌恶人群,走入山林,不愿见人。佛陀说,没关系,你喜欢偏空涅槃,佛陀就讲二乘的四谛十二因缘。

但是佛陀说这些话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此皆为一佛乘,一切种智故。”其实这些也没有偏离佛道,只是佛陀暂时的布局,“先以欲钩牵,再令入佛智。”先满足你现在的需求,满足以后心甘情愿了,你会觉得不够,到时候你就会继续往前走。佛陀先满足你现前的需要,满足以后,对佛法就会更有信心,会主动在佛法里不断地深入,然后想法会不断改变。

我们从现实生活的体验来看,很少人一开始学佛就为了成佛。大部分都是受到痛苦,听到炉香赞,启动善根,开始做义工修福报。慢慢的,觉得做义工不够,心老是向外攀缘,心中没有道法,有点空虚,开始学佛法,心慢慢往内收,喜欢寂静。后来,喜欢寂静还不够,觉得应该跟众生分享我的寂静,开始发大悲心。所以一开始的发心,很少人一步到位的。都是慢慢地成长,慢慢地学习,慢慢地修正自己的愿力,这个是正常的。

这就是佛陀为什么要开出五乘,既然佛陀您老人家的佛道是最圆满的,您应该“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这是不可以的!这样子的话,会失去很多众生学佛的因缘。应该先满足他现在的需求,时间到了,智慧够了,自己会乖乖地走上这条道路。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一开始要施设方便,因为众生的成长过程不同,心中有初期的妄想,先满足他的妄想,等到他觉得够了,自己会从妄想走出来的。为什么?因为佛陀对他的教法有信心。

为什么佛陀敢施设方便?往下看就知道了,佛陀他非常有把握的。再看开权显实,看第二段。

又云:“ 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有人就问佛陀说,您老人家施设了方便,万一他走不回来怎么办呢?你要他修五戒十善生天,万一他从人天乘里面不回头,怎么办呢?不可能!佛陀说,一切的声闻,若菩萨若凡夫,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这个很关键!只要肯听佛陀的教法,这个法的力量进去以后,虽然暂时带你到人天,但这个法的力量没有消失掉,它会不断地引导你。

比方说,一个佛弟子他有学习佛法,一个外道的行者他没有修习佛法,两个同时做人天的善法,两个人同时生天。暂时看两个没什么差别,学佛也没有比较高明。但是,外道的善法一消失掉,他什么都没有了。学佛人到了天上以后享受快乐,福报享尽以后又来到人世间。曾经学过佛法的人,学过一句偈(一句偈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能够表达义理的文);曾经悟过一个佛法空性的道理或者中道的道理,这个人就不一样了。法会引导他亲近三宝,学习佛法,不断突破。很自然的他听到炉香赞就会感动;听到有人讲经,就会走进去听。为什么?因为他曾经听过佛陀的法,法跟法之间会互相吸引。

这就是佛陀凭什么敢施设方便;因为他知道,总有一天你会回家的。只要把我的法听进去,虽然你暂时有一些需求,跑到人天享受快乐,跑到二乘去享受寂静。没关系,佛陀有把握,“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因为法的力量不会让你永远停留在那个位子的。“法性量等虚空,众生发心自小”,佛陀的教法其实每一句话都足够让你成佛,是你的发心太小了,所以只开显它一部分的功德。但是法的力量不会因此而丧失,它会陪着你,引导你不断地进步,这就是法力不可思议。为什么呢?因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其实从佛的角度,没有人天乘、二乘,只有成佛之道,只有一条路,只是有人在成就一佛乘当中稍作休息而已。为什么有二乘、三乘呢?这是佛陀一时的方便,以暂时的假名字,用人天乘的名字,用二乘的名字,暂时满足众生的需求。

《法华经》举一个例子,说明什么叫作开权显实。他说,有一个很贫穷的农村,大家的日子都过不下去了。一个有智慧的大商主说:诸位!我们不能继续在这边待下去,再待下去,我们代代子孙都身受贫穷。村民说:那怎么办呢?他说:我带你们到一个非常富裕的地方去,叫宝所。里面有很多的珍宝,很多可爱的境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