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玄幻魔法>天台教观纲宗> 第4集《天台教观纲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集《天台教观纲宗》(5 / 7)

心性;众生的迷惑颠倒,他的本体也是一念心性。从没有差别当中,去建立一心三观。

我们来看看,一心三观是怎么观的。

在圆教的思想,它认为一念心性是跟十法界同体的,只是迷悟的差别。所以你人生的重点,就不是在断恶修善了,而在破迷开悟,这就讲到更深层的迷悟问题了。一个人会造罪,一定是先起颠倒才会造罪,好端端怎么造罪呢?一定是产生错误判断了,你认为这件事情是真的,你向外攀缘。所以在整个观心当中,也包括了安住、调伏跟引导。

我们首先看空观。观一切法即空,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请大家注意“本然”这两个字。我们前面讲到二乘人的空观,这个空观是修来的。那是要修无常观,修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才有的空观;或者修“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的因缘观才得到空观。

诸位!圆教的空观它不是修来的。如果是修来的东西,那就不能普遍了。而且修来的东西,你要是不修,就没有了。真如的空观是你只要认同它,观照它,它是本来具足的,你只要把它显现出来就好了。月亮本来就有吧?你不是把月亮创造出来,你只要把把乌云拨开就好。

所以你要肯定自己是本性清净。没错!我们烦恼很重,我们业障很深,但是你最好不要这样想,这样想对你非常不利,你不能把业障跟烦恼当真,当真以后,你更加挥之不去。你要观想烦恼也好,业障也好,都是后来才有的,它只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假相,它没有真实染污你的心性。就像镜子一样,它只是表面的灰尘,你随时可以改变的,因为它并没有改变你清净的本质,就是站在一种跟十方诸佛同一清净的本质,你只要认同这个概念,直下承当就好了。

离相清净就是一个修行人得到安住了,以一念心性为住。所以《楞严经》就在讲安住的问题。《楞严经》修三观,它偏重在空观,离一切相,所以它是不迷,不取,不动。它认为说,你只要不跟着烦恼走,它自己会消失掉,因为它本来就没有根。

烦恼为什么势力那么大?是因为你给它力量,攀缘它,它才变大的。你试试看,只要烦恼起来时,不跟着它跑,你念佛,它自己会消失掉。为什么?因为它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东西。它生生世世跟着你,是因为你加持了它,你赋给它力量,把它当真了。所以你越把它当真,它就越当一回事。

所以你开始观想:我本来没有烦恼,本来没有罪业。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来对治烦恼,站在本来没有罪业的角度来忏悔业障,站在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脱死。注意!那个“站在”就是安住。

当你想离开三界时,你有两种思考模式:

你认为三界是真的,欸,我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娑婆世界是真的,我跟你拼了,也可以!但是很辛苦,而且效果不好。这种思考模式不好,这个乘不好,你坐这辆车子不好。

你要观想本来没有生死,“本来无生死,生死由心现”,就是一念的颠倒妄想现出来的生死。你只要回光返照,觅之了不可得,因为你向外攀缘,它才有生死。“梦里明明有六趣”,你只要回光返照,“觉后空空无大千”。你要先同意这个概念——你本来没有烦恼,你本来没有罪业,你本来没有生死,这些都是后来有的。既然是后来有的,它就不是你本来的东西,那是一粒灰尘而已,你一定可以改变的,这是一个空观的安住。

那么由空观的安住,开始假观的调伏跟引导。我们开始从迷悟浅深,去调伏业力,当然就是忏悔、持戒,所以它在观心时,理观不碍事修。它正念真如,但不舍方便。

诸位!真如缘起好在能够贯穿前面的业感缘起、赖耶缘起。不是说有了真如缘起,就不要业感缘起,不要赖耶缘起,不是这样,它是业感缘起和赖耶缘起的升级版而已。但是在某些地方,比如在断恶修善时,治乱世用重典,也拿业感缘起的角度来调伏自己。站在唯识的角度来引导自己,只是差别在于:安住现前一念心性,以心性为平台做调伏跟引导。

这样子重点就出来了,整个天台教观的重点在假观。法华思想在讲修菩提心,因为空观《楞严经》讲过了,《法华经》就不再发挥了。这样讲好了,《楞严经》讲修清净心,《法华经》讲修菩提心,那是牵涉到迷悟的不同。

所以在整个假观当中,首先智者大师告诉你,先了解自己很重要。当你想引导自己时,最好先了解自己。他把人分成善根跟烦恼这两块。这是观心时,由善根跟烦恼分出四种差别。他认为修行人,要知道自己是哪一类。有四类:

第一种,根利遮轻。当你内观以后,觉得自己大乘善根深厚,对佛法的道理一问就懂而烦恼轻薄,这种人是千年的冰山雪莲,最好的。这种人会很快地成就大功德,而且没有经过痛苦的阶段,不过在末法时代这种人少了。

第二种,是根利遮重。善根强,烦恼重,也会很快成就,但是过程会比较辛苦,因为你要做一些调伏烦恼的过程。

第三种人,是根钝遮轻,这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