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不好了。比方说很多的外道,他也是一个很好的人,烦恼轻薄,没有什么欲望,也没有什么瞋心,但是他对佛法的真理很难接受,所以他生命的反转很难,但是他的烦恼轻薄。
最糟糕就是第四种人,根钝遮重。没有善根,烦恼也重。这种人当然大部分时间都在三恶道。
也就是说,整个假观就做两件事情:调伏烦恼,启发善根。所以整个一心三观的重点,在《法华经》,整个天台的教观都是在修假观。因为空观,当一个人安住一念离相清净的真如以后,“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他开始用前面的藏通别三教调伏引导,让自己的心慢慢地从一种颠倒妄想,而转变成一种清净的菩提心。它完全在修假观。
天台的教观好在哪里?它把一个复杂的人生简单化。就是说,人生本来就很复杂,比如说业力,你看业力就够复杂了吧?各有各的业力、妄想,这加起来更复杂了。每一个人都有他快乐、痛苦的果报,又各打各的妄想,但是它这个都不看,它认为这些都是枝末,问题都不是在这儿。你业力重不表示你就不会成就;你妄想打得重,也不是问题。它认为你的心态很重要!就是说,为什么有些人他在很糟糕的情况,能够马上改变?有些人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他也不能改变,就是车乘的问题。
所以它把整个复杂的业力跟妄想所构制的复杂的人生,缩影成一念心。它把人生成功地缩影了,把一个广大的业力跟妄想所构制的复杂的人生缩影成现前一念,“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什么叫作过去?就在你一念心中。什么叫作未来?也在你一念心当中。你把握了现在,就能够改变过去,就可以规划未来。
所以它认为复杂的人生其实就是一念心性,蕅益大师在解释天台教观时说:“只是现前一剎那法,望前明果,望后明因。”每一个人生都是独立的,每一个念头都是独立的,就是当下、当下、当下。一个念头出来时,变现生命的依正二报,然后是顿生顿灭,然后消失了;下一个念头一出来,又是顿生顿灭。一念心性对望过去,你就是承受结果,望前明果;对望未来,你又是一个新的因地。
所以人生在整个观心法要的假观当中,就做三件事情:
第一个,放下。放下你的业力,放下你的烦恼,因为空观就是要你放下。为什么?因为它讲即空、即假、即中。它为什么不讲即假、即空、即中?空观肯定是第一个。你不放下,那人生就很难处理了。诸位!你不放下它,你就从真如缘起退到赖耶缘起,那你这辈子只能做一件事情,叫作“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了,这块玻璃你慢慢擦吧。你坐上一辆非常缓慢的车乘,成佛之道对你来说,既痛苦又漫长。
所以一个人成败最关键就是说,你能不能把过去好的业力都放下,烦恼、善念都放下。你要把生命全部清空,重新面对生命的原点,然后在那个地方住下来。所以在整个一心三观当中,第一件事情就是放下它,把生命的东西全部放下,离相清净。你要重新出发,必须把生命归零。你没有选择,这个很关键!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这个是要做的第一个功课。整个《楞严经》都在讲即空。
第二个,《楞严经》即空以后,就讲即假了,怎么调整它?放下以后,你开始面对它!看到你的善根,如梦如幻的善根,如梦如幻的烦恼,面对它!
第三个,再去处理它。用前面的藏通别三教,该调伏的调伏,该鼓励的鼓励,该引导的引导。
观心法门就是这样,放下它,面对它,处理它。所以在这个处理过程中,就是广修方便了。
整个一心三观,我们再复习一下。
复杂的人生有一个开关,你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管那么多人生的,你的精神体力有限,诸位!你只能掌握人生的开关。人生的开关,就是你一念心。你必须把人生缩成现前一念心性,掌握了你的心性,你就掌握你的人生了!
心性怎么掌握呢?用三种智慧来观它。第一个是空观,观照你一念心性本来清净,啥都没有。所有的东西都是假借过去生命经验的因缘而产生的如梦如幻的假相,这些假相你要先否定它。所以我们对人生是先否定再肯定的,你本来都没有的,先放下它,然后再重新面对它,再重新调整它,引导它。
这是处理人生最好的方式。如果你掌握了这套一心三观的系统,不管你烦恼有多重,不管你业障多深,你会很快地进步,这个就是圆教的思想。
当然这种理观建立了以后,它不废事修,也不否定前面藏教的析空观、通教的体空观,乃至于唯识学的次第三观,来做一些方便调伏。但是它的真实义在这里,十方诸佛所传的秘密法门就在这里——[一心三观]。如果你经常观照内心的活动,大概会知道你过去是怎么回事了,你过去做了哪些善法,造过哪些恶法,哪些方面恶法造得多。你的内心世界是整个生命的缩影。如果你观心观得好,你会知道你的过去,当然你也可以重新调整,去规划未来。
所以这个心就是整个生命的大开关,简单,容易操作,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