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玄幻魔法>天台教观纲宗> 第5集《天台教观纲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集《天台教观纲宗》(3 / 7)

序分。先简单地标示佛祖所列出的教观的大纲,先把什么是教,什么是观,它的大纲先标出来。

第二科,正宗分。详细地说明五时八教的教法,跟它的观法的差别相貌。

第三科,流通分。就是为什么要讲五时八教呢?目的就是要示偏指正以防非。就是说,我们心态上应该怎样修行才是圆满的;你透过这种方法,你就知道是不是产生偏差了,可以随时作调整。五时八教就像一面镜子,你透过这面镜子才知道,你哪里没有整理好,再做一些自我调整。

乙一、 标示佛祖教观大途 ,分二:初、明 教观该摄 。二、标 教观旨趣。

丙一、明 教观该摄

我们先看第一科的标示佛祖教观大途,分两科:先看教观该摄,再说明教观的旨趣。先说明教观之间互相的含摄,再说明教观之间各别的差别。就是教观是互含互摄的,教中必须有观,观中也必须有教,这两个是不能切开的。

我们先把本文念一遍。

蕅益大师在讲教观之前,把教观之间的定位先说明。说十方诸佛跟历代的祖师,这些都是大成就的,内心有大功德的,他们宣说了很多法门,简单地说可以分成两个重点:一个是教法;一个是观法。

什么叫教法呢?就是圣人被下之言,就是佛祖所安立的种种名言;观法就是秉教修行之法,我们凡夫依止教法而生起观照的智慧。

教观这两个字涵盖整个佛法的修行内涵,我们解释一下。

佛陀跟祖师他们为什么能成就呢?不是他一天拜三千拜成就的,而是他心中有一个道,他觉悟到一个宇宙间的真理。这个真理当然不可能是业果,至少是空性,要嘛就是真如(就是心性),这两种其中一种。但这种道法,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所以他在世时,你有本事亲近他,他会用各种方法来启发你。但是祖师跟佛陀要入灭之前考虑到一个问题,就是必须把他所觉悟的道要传给后人,虽然不可说,但是只好勉强地去说了,就施设文字。

比方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十个字里有道法。虽然是教法,但是“道”含摄在语言文字里面。我们凡夫去思惟、去观照这十个字时,以教观心,它就能够把文字的道法传到我们的心中,点亮我们的光明,让我们也产生道法。一个是佛陀的行,他是有大智慧、有道法的行;一个是我们凡夫颠倒的行,这是有落差的。但是佛陀施设教法以后,我们用观法来吸收教法,透过教、观的两座桥梁,就能够把佛陀的道法转移到我们的心中,变成我们的道法。

举例说明一下。比方说,大自然间有很大的能量,牛需要大自然的能量,但是牠不能直接去吸收,那怎么办呢?要透过一座桥梁叫草,那么大自然这块土地上的矿物质、水分、阳光,就把草给酝酿出来,所以草就含有大自然的能量。这条牛去吃草时,经过牠的咀嚼消化,就可以把草的能量转成牠身体的能量。

所以大自然的能量到牛的身上,要两个过程:第一个,大地要长出草;第二个,牛要去咀嚼消化它。也就是说,大自然的能量变成牛的能量必须有“草”跟“消化”,草就是教,去消化草就是观。佛法的道理也是这样,佛陀要把他内心的觉悟传到我们的内心,也是需要教观这两个过程。

那么“教”跟“观”到底它们两个扮演什么角色呢?“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

如果只有观而没有教,那可能会有偏差。你学佛以后不看教理,就开始闭着眼睛修打坐、拜忏、念佛,那么这样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走入了一条错误的道路,走上了向外攀缘,追求感应神通,这是最糟的结果了。因为没有学教理,你就不知道佛陀这个教法是让你观心的,你不知道往心中去会,反而向外攀缘,当然产生错误。

第二种就是不圆满。这个法门的功德本来很大,法性量等虚空,众生发心太小,结果你不能把法门的功德启发出来。所以这个“观非教不正”,就是可能不正确或者不圆满。

“教非观不传”,你懂得很多教法,但是你没有实际去修观,这个教法也不能弘传久远。因为你只是对语言文字的认识,没有得到胜解,你心中没有道,你就不可能把这个道传给别人。所以有些人讲佛法很空洞,因为他自己没有消化;即使有消化他讲给别人听,那个话也很空洞,道味太薄弱,就是教非观不传。所以教观这两个是缺一不可。

看总结:“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你只有教法没有观法,那么这样就很难得到好处了;但是有观法没有教法,这样就危险了。

有个修行人,跟着他师父修了五年的时间,有一次问他师父:师父,我跟你修了五年,好像都没什么进步,内心的觉悟也没什么增上。他师父说:你哪里有在修行呢?你白天打妄想,晚上睡觉。就是说,你学习上师的开示,但没有用他教的教法去观心。

在《楞严经》说,你以前用攀缘心去了解世间法,当你学佛时,你还是用你过去的习惯,还是用攀缘心来研究教理,把它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