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那这个教法还没有跑到你的内心去,它当然不可能产生道。所以“有教无观则罔”,你没有明白这个教法是让你用来观心的,是调内心用的。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教跟观缺一不可,但是从初学者来说,你先要有教法。就是说,你即便有教无观,至少你不会有差错,过失还是比较轻的,大不了就是没有真实义。但是你有观无教,这个非常可怕!在《楞严经》上说:一个人完全不看教理,如果他不修行还没事,他越精进越可怕!所以一个人车子开得很快,在高速公路他的技术不好更可怕,他开慢一点还没事。但是,如果你对佛法的缘起观完全不了解,一旦加行下去,一出差错谁都救不了你。
所以教法是正见,由正见产生观照的正念,有正念才产生调伏。但是在基础上,先建立正见才有所谓的正念。
丙二、标 教观旨趣 分三:初 、 标列教观 ;二 、 教观归趣 ;三 、 结显权实。
我们再往下看。
前面先讲出它的大纲,以下就说明教观的宗旨和趣向,趣向就是目标,就是它的宗旨、修行的纲要跟修行的目标。这当中分成三科:初、标列教观;二、教观归趣;三、结显权实。
丁一、 标列教观
我们先看第一个,标列教观。先拢总标示什么是教,什么是观,有哪些条目。
这个地方分成两大科:第一科,先标列,我们把它先念一遍。
在佛陀一代时教中,大纲有八,大方向总共有八个条目。这教法的大纲有八,就是化法四教,化仪四教,依止教法而设立的观法,数亦略同。数亦略同就是说不完全相同,因为化仪四教有一个秘密教,秘密教没有观法,因为秘密教它用言辞说不清楚,所以它只能够理解,它不能修观。所以教法是八个,观法只有七个,就是藏通别圆四教,各有各的观法。顿教有观法,渐教有观法;不定有观法,秘密教没观法,所以叫数亦略同。
我们再看八教,先把八教念一遍
八教者 ,一顿 、二渐 、三秘密 、四不定 ,名为化仪四教 ,如世药方;五三藏、六通 、七别 、八圆 ,名为化法四教 ,如世药味 。
我们现在就简单地说明天台的八教是怎么安立的。
八教,它是分两部分:第一个,就是以佛陀说法的内容而言,叫做化法四教,它的内容有四教,佛陀说法的方式,佛陀是怎么表达的,是:直接还是间接;是秘密还是不定。这种表达方式有四种。
我们先讲化法四教,因为这是主要的内涵。化法四教有四个:三藏、通教、别教跟圆教。藏通别圆四教,不管是过去的古德,还是现在的学者,都是把智者大师的四教,先切成两块:一个是小乘教,一个是大乘教。小乘教就是三藏教;大乘有三大宗派,就是通教、别教、圆教这三块,这个是一个基本的分判。
三藏教为什么叫小乘教?为什么叫三藏教呢?智者大师为什么给小乘一个藏字呢?
就是说小乘的经论特色,它的经律论是各别独立的。它的经讲的道理、论的道理跟戒法的道理,并没有明显地互相含摄,不像大乘经典。你看大乘大乘的菩萨戒里面有很多中道真如的道理,大乘的经典也讲到很多持戒的概念,但是声闻戒、声闻的教法它分得很清楚,戒律就是戒律,教理就教理,它是区隔的,所以叫做三藏教,经律论是各自独立的。
通教是什么呢?就是法性般若,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为什么空性的道理——比方说《般若经》、《金刚经》、《般若心经》,智者大师给它一个“通”字?这个“通”叫通前通后,因为这是所有出世间的法门都必修的空性。只是说,当你在诵持《金刚经》时,有两种可能:如果你是钝根人,你在空性当中没有产生妙用,那就入了前面的藏教去了,就偏空了;如果你在观一切法空时,能够配合《楞严经》产生妙有,那么你就入了别、圆了。所以这个“通”,叫通前通后,通前藏教,通后别、圆,它有两种可能。
第二三个,别教。别教就是讲到法相唯识这个别,就是差别义。唯识学的特色,它安立了种子的概念,这个是非常特别的。你看圆教,它不安立种子的,它认为真如是全体不变,全体随缘,真如是不可切割的。但是在唯识的思想,认为一切法是可以切割的,每一个东西都有一个种子,你做了一个身口意的造作,欸,这里产生一个种子了;你另外又去做一次,又有一个种子了。你做了两次,这种子就扩大,做了三次又扩大了。所以它这个种子的概念,就把每一个东西明显地区隔出来了,叫做别。透过这个种子的概念,它的增长广大跟它的调伏消灭,就建立了无量的差别相,十法界的差别、染净的差别,这叫做别,这就是阿赖耶识的概念,种子的概念。
到圆教的时候,它就圆融了。到了现前一念心性的概念时,它就把种子拿掉了,人生只有两个重点:叫做“迷、悟”。一个人会偏差,在圆教的思想来看就是你迷惑了,当然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