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玄幻魔法>天台教观纲宗> 第5集《天台教观纲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集《天台教观纲宗》(5 / 7)

个迷惑有浅深差别,因为你迷惑的浅深,所以造的业就会有轻重的差别。到了圆教的思想,只问迷悟,就不问业力了,纯圆教。当然这个圆教也要跟前面的融通,但从圆教本身来说,它很在乎你的迷悟的概念,唤醒真如本性的觉悟就变成重点了。

这个叫做化法四教,就好像世间的药味,像冬虫夏草、黄芪、人参这些中药的药材。这藏通别圆四教,智者大师都给它用一个字来代表,藏、通、别、圆。

智者大师在讲《教观纲宗》时,他也给藏通别圆每一个法,给它一个字代表它的主修重点。

他说,藏教的法,整个《阿含经》思想,就是修一个字,修“苦”谛。

你打开四部《阿含经》,从头到尾就告诉你一个观念,生命是痛苦的,它就主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对这四个观察以后,就会认为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整个藏教的核心思想,它是从痛苦出发,就算它用无常观成就空性,它那个空性也是带有痛苦、带有出离的空性。它离开娑婆世界,不是因为娑婆世界是无所得,而是娑婆世界是痛苦的。它的整个启发点、它的原动力,是对人生痛苦的体验深刻而带动它所有的法门,这个就是它的核心思想。所以藏教根性的人,对痛苦特别敏感,而且体验特别深刻。

诸位!阿罗汉为什么不敢从涅槃出来?你说他真的没有那个能力吗?不是!阿罗汉的功德神通等同八地菩萨,不是他不能出来,他是不敢出来,因为他产生法执,他是我空法有。他用痛苦的思惟让他离开了三界,这是好事,但是这种痛苦的概念,在他的心中这个痕迹烙得太深了,当他离开三界以后,开始要成佛时,这种过去本来是法宝的,现在变成毒药,变成障道了,他不敢从空出假。

所以藏教的法,如果你一辈子只看《阿含经》,后果就是:你会很快离开三界,但是你后半段的路很难走下去。因为你看到人世的因缘,就觉得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愿度人,畏惧三界的果报。但是你成佛的资粮,必须要来到人世间历练,所以你后半段就很难走下去。所以智者大师以一个“苦谛”这个“苦”字来形容藏教。

通教是怎么回事呢?智者大师也给它一个字叫做“集”,苦集灭道的集。通教的人,般若法门,大谈空性,它的目的就是调伏烦恼。空性的人根机更利了,他离开三界不是因为痛苦,他根本不把痛苦当一回事,他认为痛苦是一瞬间,他是讨厌烦恼的障碍、干扰。为什么会烦恼呢?就是攀缘心。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所以攀缘心越重的人烦恼越重,因为你有所攀缘的心一动,人生只有两种:不是喜欢,就是不喜欢,那喜欢就变成贪爱,不喜欢就变成瞋恚,这两种烦恼都有了。所以空性的人,就是必须要让人世间的对立降到最低,人生没有好坏,如梦如幻。所以空性,整个般若的思想,这个法门它的药是干什么的?对治集谛的。

再看别教。别教法门的重点,只有一个字叫做“道”,它是让你修道的,修六波罗蜜用的。为什么唯识学安立阿赖耶识?它就是菩萨道,你要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修六度。你修布施有布施的种子,未来的果报是富贵;你持戒有持戒的种子,未来的果报是尊贵;忍辱是庄严。所以它每一个种子,都有它的差别相貌。所以你要激发你自己修六度法门,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你就必须研究唯识,因为这个法门的特点,正是偏重在道法的修学。法门无量誓愿学,你一定要学唯识学,因为它把每一个法门都说得清清楚楚,布施要怎么修,持戒应该要怎么修。

圆教的一个字就是“灭”字。圆教的思想叫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它是从佛陀的大般涅槃开始修起,就是你必须把生命归零,你的心必须要调整到跟佛陀的心是一个心,你才有资格谈修行。所以圆教的修行只有一个概念,想办法把你这种没有自信、胸量狭小的心,调整到跟佛陀一样的心,就是跟佛陀大般涅槃是一个心性,这样对你前面所有的藏通别的修法有极大的加分。

所以智者大师以苦集灭道来分判藏通别圆四教的修行特色。也就是说,当你想要厌离娑婆世界,你就要多修藏教的法;当你想要面对烦恼,你要多读《金刚经》、《楞严经》这种空性的道理;当你想要修习法门,你又提不起精神,你要多看唯识的思想,它会激励你。每一个法门有无量的功德。而当你想要安住在跟十方诸佛同一个体性,你就必须学圆教的思想。

我们再看化仪四教。

佛陀在讲藏通别圆四教时,他采取的说法方法有四种差别。

第一个,顿。顿就是畅佛本怀,直说大法。就是这个人过去生善根强,虽然有烦恼但是善根强,所以佛陀就不拐弯抹角了,“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直接开显一念心性跟十方诸佛同体,让他知道,其实过去的烦恼跟罪业都是虚妄的,他就可以直下承当。

第二个,渐。有一种人的善根不够,佛陀必须要渐,必须由浅至深,次第地宣说。佛陀本来想说 A——如果你问佛陀的本意他本来想说 A——但是佛陀看到这个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