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时改变主意了,他觉得说 A 对他刺激太大了,他不但得不到效果,在《法华经》上说心生惊怖,对佛法产生惊怖,所以佛陀就把 A 隐藏起来,先说 B。比方说,这个人根本是人天种性的,他对离开、涅槃没有什么兴趣,他把人世间看得很重要,他觉得家庭幸福很重要,他也准备好好地把自己的责任做好,这就是一个标准的人天种性,佛陀不会跟他讲空性的道理。佛陀告诉他说:欸,你不错,你好好修五戒十善,来生成就人天的快乐。佛陀必须先讲渐教法门,佛陀必须给他一个成长过程,为实施权,就是次第地宣说。
第三个,秘密。秘密就是同听异闻,各不相知。同听,大家都听佛陀说法,但是每一个人听到的都不一样。有些人听到:欸,我刚刚两个小时听佛陀都在讲小乘法;有些人说,不对!佛陀全部讲大乘法。这是佛陀施设秘密了,就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这个秘密只有佛陀有办法,菩萨都没有办法。就是佛陀对一百多人说法时,对某些人施设讲《法华经》;对有些人佛陀做一个区隔,把他们包起来听不到《法华经》,结果他们听到的是《阿含经》。就是佛陀施设秘密法,各听各的,各不相知。相对于秘密叫显露,这是第三个。
第四个,不定。不定就是彼此相知,受益不同。佛陀在讲经典时,每一个人听到的是同样一部经典,同样一句话,但是各自解读不同。比方说,佛陀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十个字大家都同样听到,但是有些人说:佛陀讲这个空的意思,那是空掉外境,所以它就断灭了。既然一切法空,那人生没有意义了,所以当他执著空性时,他产生一种灭色,到断灭空见时,他就入二乘的涅槃了。
那么大乘菩萨听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说,不对!佛陀不是这个意思。佛陀说讲一切法空,是空掉你的妄想执着,外境没有错,依他起性没有错,你破的是遍计执。所以他理解这个空性,只是空掉你生命不好的这一块,保留因缘的这一块。
不定法就是说,这句话讲出去各自解读,这个叫做不定。佛陀在经典里面经常会讲这种不定的东西,尤其是对空性的理解,那更是不定,三种解读方法都有。
这就是化仪四教,就好像世间的药方,把前面的药味冬虫夏草、人参重新排列组合,放一点顿教,放一点秘密,放一点不定下去就成一部经典了。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佛陀说法时是怎么回事。
有些人跟随佛陀一辈子,他只听到佛陀在讲《阿含经》,后面会说到,他永远只听到《阿含经》,所以他说大乘非佛说,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为了保护他的善根,佛陀对他施设秘密教。否则这个人听到大乘法会产生惊怖,所以他只要在场,佛陀如果讲大乘经典时,他已经来了,那也没办法,佛陀就用秘密法,把他区隔起来,让他听不到。结果这个话转到他的耳朵时,本来是讲《金刚经》的、讲《楞严经》的,就转成《阿含经》了,这个就是秘密。
所以你从顿、渐、秘密、不定,就知道佛陀在讲经的时候是根据不同根机讲的,因为佛陀灭度了,我们现在只看到结集成的一部经典,你就不知道佛陀讲经当时的情况。但是你知道这四个时,就可以把一部经典还原到过去,佛陀说法时其实是很多听众,佛陀说法时就充满了顿、渐、秘密、不定四种情况在里面,它的内涵就是藏通别圆四教。
这是整个佛陀一代时教这种化法四教跟化仪四教的相貌。
我们再看它的观法。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就是说,顿等就是顿、渐、秘密、不定,它使用的用途是没有离开藏通别圆四教的。化仪是没有自体的,化仪无体,全然化法为体。就是说其实顿、渐、秘密、不定,它没有一个自己的体性,它是就着藏通别圆四教在表达的过程,是直接的、间接的、秘密的、是不定的而安立,所以叫做“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
接着我们看藏通别圆四教的观法。
藏教跟通教都是修空观,藏教是析空,通教是体空。所以同样是空观,藏教是次第的,通教是圆顿的。就是说佛陀在施设空性时,如果这个人善根很深厚,佛陀就直接讲空性了,“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但是有些人他没办法接受,他的情执太重。佛陀在讲空性时,他必须要绕弯,要先绕到无常那个道里去,佛陀就不直接讲空性,先讲无常。他说人世间是不安稳的,不安稳怎么回事呢?就是痛苦,因为你没有安全感,所有的痛苦、最大的痛苦就是没有安全感,无常故苦。没有安全感表示什么呢?表示你没办法主宰人生。如果你可以主宰人生,你会让自己没有安全感吗?所以在娑婆世界,你虽然有福报,但是没有自在力,无我故空。佛陀是绕了三个圈,从无常、苦、无我,再绕到空性来,因为他必须经过这个过程,缺一不可。
但是有些人他不必经过绕弯子,佛陀就直接讲“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他当下就相应,当下就放下了。
这个就是藏通两教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