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其他类型>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第139章 是商人的脑袋硬,还是大明税务军的刀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9章 是商人的脑袋硬,还是大明税务军的刀硬?(2 / 4)

而且太子说的也都是实话,他根本无从反驳!

倪元璐只能硬着头皮答道:

“太子殿下所言不错,情况确实如此,此乃老臣之罪。”

倪元璐说着,就准备跪下请罪。

只是没等到跪下去,就被朱慈烺一把扶住了。

朱慈烺先是将倪元璐重新扶回了椅子上,见他一脸紧张的样子,便安抚道:

“倪大人,不必如此害怕,今日本宫和你是商量事情的,自然是有什么说什么了。”

“本宫这般说也并非怪罪于你,只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此事而已。”

“再者,大明的税收变成如今这般模样,也并非你的过错,而是几百年来积累下来的问题,怪不得任何人。”

倪元璐听了这话,才稍稍松了口气,心中也安稳了一些。

随后又问道:

“既如此,老臣敢问太子殿下,打算如何对盐税进行改革?”

朱慈烺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陷入了思考。

明朝的盐税制度从太祖朱元璋时期到现在已经变更了数次,然而朝廷依旧难以收上足够的税款。

即便现在人口比太祖时期多了一两倍,可收上来的盐税却只有那时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答案很明显,问题就出在官员、盐商以及一些私盐贩子那里。

明末这个时候,虽然国家穷困潦倒,各种税都收不上来,甚至都快没钱给军队发军饷、给官员发俸禄了。

但却是盐商们最辉煌的时候,他们已经不能用腰缠万贯来形容了,而是要用富可敌国、丧尽天良来形容。

朱慈烺曾在后世看过一个段子。

说是明末的时候,南方有一位盐商,他家的钱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多到他怎么也不完。

甚至连仓库里都放不下的那种程度。

然后他就很苦恼了,因为钱太多了,而且还一直在赚钱,感觉自己都没地方了。

这个时候他的一个下人为了讨他开心,就想出了一个极为奢靡荒诞的主意。

他们先是购买了大量的金箔,而后将这些金箔运载至一座高山之上。

待到达山顶之后,下人们迎着风向将金箔奋力扬起。

一瞬间,金箔随风飘舞,纷纷扬扬地散落开来,犹如金色的雪一般挥洒在天地间。

盐商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心情这才好了许多。

不管这到底是一个段子,还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都足以说明明末这个时候盐商到底有多么富有了。

再加上官员贪污和贩卖私盐。

这些人每年侵吞的盐税,少说也有一千万两之多。

所以,盐税改革简单来说,其实就是要从这些人的口袋中将他们贪走的盐税拿回来。

既然如此,那么之前的税收方式必然无法再用,必须重新制定新的税收方式。

而关于这点,朱慈烺也早已有了主意。

下一秒,朱慈烺直接看向倪元璐说道:

“本宫打算废除盐商们对于食盐的世袭和垄断权。”

“将其改为只要普通商户愿意经营食盐生意,在经过政府审批并且缴纳税款后,为他们发放盐业专用的完税证明。”

“然后商人们拿着完税证明便可购买相应数量的盐,然后运到指定的地方销售。”

“本宫将其称之为‘票盐制’,你觉得这个办法如何?”

所谓的票盐制,简单来说,就是废除了之前的盐商联营制度以及他们对盐业的垄断,使得天下所有的商人都能够参与到食盐贩卖的生意中来。

这个方法是清朝道光年间,一个名为陶澍的官员提出的。

这一举措彻底打破了原有的盐商垄断格局,只要你想做食盐生意,并且有朝廷承认的资格,那你就能够依照规章制度缴纳相应的税款,然后进行食盐的贩卖。

这样一来,之前那些冒着杀头风险贩卖私盐的走私贩们,也可以光明正大的从事食盐生意了。

虽然可能要交点税,但从此以后却不用再偷偷摸摸了,也不用担心再被朝廷抓到就直接砍头了。

伴随着这些人纷纷涌入这一领域,无疑会对那些曾经在盐业市场上独占鳌头的大盐商造成毁灭性的冲击。

到时候别说这些大盐商们无计可施,就连他们身后的那些官员们同样无能为力。

一旦从事食盐生意的商人多了,朝廷收到的盐税也就越多。

同样的,大量的食盐出现在市面上,老百姓们也就可以买到真正价格低廉的食盐了。

这个方法无论是对朝廷、还是对百姓,都是有益的。

据说当年陶澍按照这个方法制定新的盐税制度后,每年征税的盐税比以前规定的多了将近三倍。明末时期的人口或许没有清朝那时多,但在朱慈烺看来,一年收个一千五百万两的盐税应该还是较为轻松的。

毕竟太祖爷那个时候都能收一千万两的盐税了,他改革盐税之后,比太祖爷多收点也很正常吧?

这一千五百万两还是他心中的最低估算,实际应该比这个更多!

而一旁的倪元璐在听到朱慈烺所说的方法时,整个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