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史册的事情,我想你肯定是不介意的,记得别真碰死了就行……”
薛戍:“……”
这是甚么个扯澹的正三品大员啊?!
朱塬在面前文件末尾批了一句‘铁锅、农具等铁器不必过于限制出口,但要确保价格,亦不能过滥’。然后换了另外一份,再次抬头看了眼薛戍,见他一副呆滞模样,说道:“好吧,算是我考虑不周,毕竟禁令昨天才发布,细节还需要完善的。我想想,嗯……营海司可以公开收购一批民间渔船,不管大小,算是给他们一次止损的机会。另外,即时不纳入营海司户籍,沿海百姓空闲之时也可以来营海司下属的各种工厂做工,鱼汛时节,营海司也会额外雇佣人手出海,这足以让他们补贴家用。暂时就这两条,你还有其他想法吗?”
薛戍想了下,一时没想起来,便说道:“翰林,请立下字据。”
朱塬一怔。
这……碰梗了啊!
“老薛你下来吧,营海使大人同意放宽禁令啦。”
“让他立字据!”
画面感好强。
好吧。
笑了下,朱塬道:“你去找刘琏,根据我刚刚说的,尽快做一份方案出来给我审批。嗯,只许刚刚两条啊。”
薛戍一拱手,却是道:“三条。”
“两条。”
“三条……”
“两条,”朱塬坚持道:“我已经够完善了,剩下那个,你还是去碰石狮子吧。另外,如果让我知道你为了富户的千料大船碰石狮子,我会让你真碰死。”
薛戍见朱塬不退让,顿了顿,只能深深一揖。
正要转身离开,朱塬临时想起一件事,又喊住他:“你应该也算书香门第出身,对吧?”
薛戍停步,有些不明所以,还是微微点头。
朱塬道:“前朝科举试卷,你这边有的话,或者认识的人有的话,找几份给我。早上问刘琏了,他说没有。你知道的,他老家在青田,挺远的。”
薛戍疑惑:“大人……为何?”
薛戍知道朝廷马上就要举办一次科举,但,眼前这少年,应该不需要参加吧?
“祖上让我担任这次科举的主考官,”朱塬下意识挺了挺身子,做为人师表状:“我其实是拒绝的,不过呢,既然担子落下来,总要熟悉一下,找些参考,比如该怎么拟定考题这种。”
薛戍:“……”
这是甚么个扯澹的……
再次腹诽一句,薛戍道:“科举考题,下官觉得,该由陛下钦定,翰林只需从中统筹即可。”
朱塬摇头:“这次不一样,又不是小规模的殿试。反正,你赶紧搜罗几份给我,我临阵磨枪。”
临阵磨枪……
堂堂科举主考,这番说辞……这是人话么?某个瞬间,薛戍就觉得吧,这国家挺没希望的。
这是甚么个……
内心已经无力,还是答应。
确认朱塬没有其他事情,薛青天才带着满腔的忧国忧民转身离开。
朱塬继续处理面前文件。
眼下是一份关于明州海事学堂实行学分制的方案。
朱塬之前已经确定,明州海事学堂由姚封负责,至于具体的教学问题,稍微斟酌,便决定采用后世的高校学分制模式。
主要是灵活。
这年代别说成熟的教育体系,连不成熟的教育体系都没有,如何确认一位学子是否成才,就成了问题。传统科举是一个方案,但弊端是,因为无法量化,缺少统一标准,也就没办法大规模批量化地选拔人才。
想要开创一个新时代,大规模批量化地选拔人才,是一个必须。
朱塬之前已经想到一个方案,考试。
当然不是传统科举。
两者最大区别,就是后来的那种百分制。
不过,这只是针对单独的某项学科,放大到整个专业,乃至更大范围,就需要另外的考虑。
学分制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
相应的人才,设定学分门槛,一位学子,通过百分制的考试,一次次积累足够的学分,达到标准,就算成才。还可以顺势把学位也弄出,学士、硕士、博士这种。
清晰明了。
明州海事学堂只是一个开始,等回了金陵,无论是金陵大学,还是后湖医学院,乃至国子监,朱塬都会建议老朱推广学分制。
当下文件,是朱塬首先提出了设想,再交给刘琏他们具体完善,主要是什么学问该定多少学分之类的细节,以及,积累多少个学分可以毕业。
朱塬也有自己的要求。
明州海事学堂,按照后世标准,算是中专级别的职业学校,要求就不能太高。
文科方面,礼不能废,但也不能要求太过,朱塬打算专门做一套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