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人吃完了蟹黄汤包,觉得鲜美无比,唇齿生香,刚才吃过的美味都不算美味,这道菜才是真正的享受,又听河道总督朱南炳口占一绝:“冻肉凝脂拌蟹黄,薄皮敞口一包汤,淡粉菊花暗流涌,齿舌从容着意尝。”众人皆击掌叫绝。
最后,仆人呈上来一盘大闸蟹,洪泽湖的大闸蟹,这个季节,无论是蟹膏还是蟹黄,都非常鲜美,真是天赐的美味。
冯大人忽然想起一首诗来,那是北宋号称苏门四学士的淮安人张耒在《柯山集》中所云,却一时想不起来怎么说的。
总督大人说,我记起来了,是这样的:“遥知淮安蟹,九月已经霜。匡实黄金重,螯肥白玉香。”淮安洪泽湖的螃蟹,真正是肉如白玉,黄如黄金呀。
酒席总算结束了,众人移至凉亭喝茶,仆人奉上上等明前龙井茶,用荷叶上的露水搜集净化烹制而成的水煮沸沏茶。冯大人抿了一口,顿觉神清气爽,微苦回甘,十分惬意。
凉亭在半山腰,拾级而上,来到假山顶部,举目四望,不觉心旷神怡,淮安城的景象尽收眼底。
冯大人看着远处的淮安城,恢弘壮观,很是感叹。忽然,他指着远处的淮安城惊叹道:“怎么淮安城看上去像是一个巨大的‘目’字?”
众人皆诧异,想看个究竟,果然如此。
总督大人道:“哦,那个是淮安城的格局,南边是旧城,北边是新城,中间那个口子里的是夹城。”
冯大人说:“愿闻其详。”
河督大人说:“淮安城历史悠久。东晋义熙年间,设山阳郡,始筑淮安城。城周10里,东西南北各有城门,分别为瞻岱门(东城门),迎薰门(南城门),庆城门(西城门),承恩门(北城门)。就是最南边的那个口字。明代洪武以后新城成,在最北边造了又一个口字。新城和旧城之间,原本是运河,后来黄河汇集运河,泥沙沉积,运河改道,这里成了旱地。明代以来,倭寇入侵必由此新旧城甬道突破。后为防止倭寇取道这里,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始建夹城。把南边旧城一个口,北边新城一只口,筑墙相连,就成了现今的这个目,淮安城从此便目光如炬了。”
“原来是这样呀!现在的淮安城,好像很结实。”
“何止是结实,实在是固若金汤。你看,旧城的格局,遵照周易的方法摆布,呈棋盘式。漕运总督府坐镇中间,南边高楼是谯楼——镇淮楼。北边是淮安府衙,西边是山阳县衙,西北一片大水域,那是一汪湖水。传说王母娘娘开蟠桃会,舀羹汤时不小心失手把勺子掉落人间,遂成了现在的勺湖。湖南边是一座宝塔,叫文通塔。该塔是唐中宗李显令楚州圣僧建造“尊圣塔”而成,因旁有晋代的文通寺,故后改名为“文通塔”。”河道总督娓娓道来。
忽然,冯大人眼前一亮,勺湖旁边,一处园子呈现在眼前,忙问:“那是什么地方?”
“宴花楼呀!”河督大人介绍道。“淮安的‘宴花楼’源自唐代,当时刺史在南城楼上为新科进士宴请簪花而得名。百姓称当时的南城墙为‘宴花楼’,后来屡有商家开酒馆沿袭此名。淮安先后有数处‘宴花楼’,现在城内这一‘宴花楼’,你看到了,顿饭数金。”
冯大人说:“仅外观就足以吸引人了。”
“淮安城顶戴花翎比平民百姓多,富商巨贾顿饭数金,淮安的酒楼竭尽奢华,这个只是寻常酒家。”
“今晚去看看,如何?”
“好,今晚就去宴花楼。”
冯大人继续远眺,看着旧城屋宇相连,店家旗幡林立,人来人往,知道那里很是繁华。新城和夹城亦然,河流从城中穿过,把城池分成棋格状。沿河树木成荫,三城姿态各异。旧城常绿树木多,新城银杏金黄,夹城红枫火红,桃花垠丹桂盎然,一片美好景象。
收回目光,向近处观赏,萧湖和大运河,隔着一条运河堤,波浪隔堤相激。眼下的河下镇,手艺人在屋外做活,商家旗幡随风飘动,各种店铺首尾相连。
园子各有千秋,楼台亭榭,鳞次栉比。
正欣赏间,程贵祥带着仆人捧着水果送来,冯大人遗憾地说:“淮安吃的玩的住的都不错,特别是蟹黄汤包很美味,只是豆腐羹有负盛名,有点欠缺,口感酸涩。”
程贵祥脸色一凛,忙赔笑,转换话题,说:“晚上给大人换一道菜,软兜长鱼,您一定喜欢。赵大人说了,您来淮安,我们每天换着花样给您准备膳食,让您每天尝点新鲜口味,久吃不腻。”
“不用了,晚上,我们去‘宴花楼’。”冯大人说。
下午,冯大人在总督大人陪同下去清口马头查看了一下。待回转勺湖宴花楼时已近黄昏。二位大人步入宴花楼,河督大人边走边给冯大人介绍:“正面一排大膳房是专门招待散客用,进入门洞,里面才是一个个宴厅,楼上下总共二十四个宴厅。”
二人越过门洞进入庭院,眼前豁然开朗。一个硕大水池,中间假山矗立,鲜草树木植被